北京时间2月28日凌晨,跨境电商行业迎来了一场 “地震”。
特朗普公开表示,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 25% 关税的决定将在 3 月 4 日生效,与此同时,也是在这一天,将对中国再次加征 10% 的关税!加上之前已经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10% 额外关税,到 3 月 4 日,对华关税总税率跃升至20%。
3 月 4 日,将成为跨境卖家们心中的 “关键节点”,一场围绕关税的风暴已悄然逼近。
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挤压
对于跨境卖家来说,这一困局直接挑战卖家的一项能力:“关税转嫁力”。
早前,仅加增10% 额外关税的时候,有卖家支招:“10%是可以通过节省成本又或者根据市场和自身做出调整,比如优化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这包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如今这一比例将直接加码到 20%,势必让卖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以亚马逊平台某家居类目卖家为例,其产品出厂价10美元,原FBA成本(含关税)约为18美元,终端售价25美元,净利润率约12%。关税上涨后,仅关税成本即增加2美元,若维持原价则利润归零,但提价又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再看服装类卖家,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服装行业本身利润空间相对较薄,且竞争激烈。一件成本为 20 美元的衬衫,在关税提升后,成本增加了 2 - 4 美元。对于一些主打低价策略的服装卖家来说,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可能会使他们的利润消失殆尽。为了应对成本上升,一些卖家可能会选择寻找更便宜的原材料供应商,但这又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或者尝试与工厂重新协商价格,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工厂也面临着各种成本压力,降价的空间十分有限。
这时候卖家们对于“关税转嫁力”,也略显无奈。
高附加值、强品牌溢价的产品如3C电子、智能硬件尚可通过提价消化成本,而标准化、同质化严重的商品如服装、日用百货低价就是主要吸引力之一,盲目调价则可能被挤出市场。
另一方面,盲目加税也会让美国消费者购买意愿受挫,同样反射到卖家。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当地时间 2 月 25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2 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 98.3 ,低于市场普遍预期,较 1 月 105.3 的修正值下降 7,是自 2021 年 8 月以来的最大环比降幅。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与关税政策的变动有关。当消费者预期关税增加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他们的购买意愿就会受到抑制。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必需品,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推迟购买或者减少购买量。
当然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两面性。
卖家:倒逼行业重新洗牌
虽然大部分卖家忧心忡忡,但一些卖家也表示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不仅是一场关于成本的危机,更是一次倒逼行业重新洗牌的转折点。”
第一,重新考虑产品竞争力。
以往卖家们单纯靠低价铺货的路子或许走不通了,卖家们学会要聚焦在产品上,如若产品有竞争力,适当提价也可稳定市场地位。Anker等品牌的经验表明,通过设计专利化、包装场景化可将溢价空间扩大至15%。某家居品牌将敦煌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在Etsy平台售价达同类产品3倍,印证文化赋能的价值创造路径。
一方面提升创新设计,另一方面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率,从而减轻关税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重新审视供应链布局。
目前大部分卖家采取“中国工厂-美国仓库-消费者”的线性模式,可以加以考虑“多节点、分散化”的网状结构。
但供应链迁移绝非简单的产能转移,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如模具开发周期、产业集群响应速度,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某深圳电子卖家透露:“同样的产品,越南工厂良品率比东莞低20%,交货周期多15天。”这意味着,供应链重构的同时,卖家们需要考虑效率与成本的平衡。
第三,分散市场风险。
面对美国市场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跨境卖家应积极拓展其他海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拉美(墨西哥、巴西)、中东(沙特、阿联酋)、东南亚(印尼、泰国)成为新增长极,但是也要注意新兴市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如东南亚物流时效、支付习惯差异等隐形门槛,要求卖家从“铺货思维”转向“精耕细作”。
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电商市场的发展趋势依然向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转变,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只是跨境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
从卖家自身的应对策略来看,头部品牌凭借规模效应和用户忠诚度获得议价权,中小卖家可能面临“涨价即死,不涨等死”的残酷选择。
当然,眼下还未成定局,毕竟特朗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子弹再飞一会。
本文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