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美国已于4月2日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额外关税,随后中方迅速出台关税反制政策。4月9日,美国再次将关税提高至104%,中方也坚决采取反制措施。同日,美方进一步将关税提高至125%。今日,中访以125%关税坚决反制!
与此同时,美国从5月2日起正式终止T86免税政策,对单件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额进口商品征收其价值90%或者每件75美元的关税,6月1日后标准进一步上调至每件150美元。这一系列关税政策的调整,对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海企业面临的挑战
成本大幅上升:关税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产品销往美国的品牌全链路成本飙升。以一款标价1599美元的割草机器人为例,加征前该产品的毛利空间尚可,但在125%关税下,若仍维持原价将直接出现亏损,总成本从1000多美元飙升至超过2200美元。此外,美国本土的仓储和物流费用也在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为了维持原有利润率,出海品牌不得不考虑提价,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然而,大幅提价将考验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尤其是在当前美国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更加敏感,哪怕10%的涨幅都可能让部分人放弃购买。
市场竞争加剧:消费电子、家居用品、美妆个护等品类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消费电子行业因体量大、单价高、利润薄,成为“重灾区”。家居用品和小家电品类因体积重量较大,运输和关税成本占比高,面临需求下降的风险。美妆个护领域则因免税红利消失,价格优势不再,消费者可能转向本土品牌或其他产地替代。
出海企业的应对策略
加速产品创新:在关税冲击下,产品创新成为品牌重新夺回定价权的关键。如果DTC品牌能够提供显著优于竞品的功能、品质或体验,并有效传达产品独特性,那么一部分忠诚用户和发烧友仍愿意为涨价买单。
拓展市场渠道:面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出海企业可以考虑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如东盟、金砖国家、日韩等。这些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优化供应链布局: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加快产品迭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家居品牌可以缩减SKU、聚焦畅销品并精简包装降低重量体积;美妆品牌则可以探索套装销售或订阅模式提高客单价。
危机中的转机:海外本土供应链建设
在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海外本土供应链建设成为出海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关税壁垒,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例如,一些企业已经在美国、俄罗斯等地建立本土供应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