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从业者,正在关税风暴中寻找新出路。
2025年4月11日,东莞一家经营了18年的老牌外贸工厂——德鸿电器,突然宣布全员停产放假。这家曾以宠物电器、小家电出口美国市场闻名的企业,最终倒在了美国145%的关税壁垒之下。
18年跨境工厂宣布停产
德鸿电器的公告中写道:近期由于美国加征关税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受此影响,接客户通知,现在产订单暂停,待客人重新调整价格之后再和他们终端客户重新议价。公司短期内的业务运营面临较大压力。经过管理层慎重讨论,公司将于2025年4月11日开始放假一个月,后续安排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放假期间按劳动法发放基本工资。如果员工有选择离职的,公司会立刻给大家结算工资。
德鸿电器公司管理层正在积极应对,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开拓新的市场、优化成本结构等,以期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德鸿电器的停产通知中,“美国关税政策”被提及。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税率一路飙升至125%。对依赖美国市场的外贸工厂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精准打击”。
据了解,德鸿电器创建于2007年,订单居多销往欧洲市场,其中美国市场占其80%。高额关税直接导致大批客户取消订单或要求降价30%-50%,这让德鸿电器只能按时停工停产。
德鸿电器的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关税成本远超利润空间时,多年建立的供应链信任可能在一夜间崩塌。
德鸿的停产并非孤例。美国本土企业同样被卷入这场风暴:美国本土杯壶品牌Simple Morden的创始人的创始人Mike Beckham近日就在社交媒体上大倒苦水,指责特朗普新关税政策会给美国制造企业带来大量成本。Mike Beckham预计今年将因为美国关税新政额外近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3亿元),后期可能也要降本生效来免于破产。
好在,中国跨境从业者,总能在缝隙中求生存。
当传统外贸渠道受阻,一群中国工厂主转向TikTok,发起了一场“自曝式”营销。他们站在生产线前,揭露国际大牌的成本真相:一条Lululemon瑜伽裤中国出厂价仅5美元,美国售价却超100美元。即便叠加125%关税,价格仍远低于品牌专柜,这种“去品牌化”策略迅速引爆海外消费者情绪,美国网友涌入评论区求购链接。
这场“透明化种草”看似是价格战,也是工厂们试图用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缺口,用生产线直播重建消费信任。
卖家:精简才是王道
做B端工厂在求变,做C端的跨境卖家亦是。
有卖家算了一笔账,分别从FBA和FBM的角度。
从FBM角度,尤其是10美金以下的产品,举一个产品为例:某工业品,自发货,售价9.99刀,采购价13,计费重0.18kg,上个月运费33,上周运费39。和某 FBM 货代沟通下,运费还会上涨。

图片来源知无不言
假设10/kg,也就是一个品增加了2块的运费,那这个品利润被运费吃干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低客单价的品来说确实是打击挺大,不涨价只能是做慈善,果断选择涨价,毕竟自发货利润为主,卖不动就换品。
随后去和某通业务沟通了下去美国的FBA。
图片来源知无不言
也就是说上面那个货发FBA的话,不管空运海运,单个成本要增加 0.18*9=1.62 元,折合美金大概 0.22 美金,也就是要提价 0.25美金以上才能回到以前的利润。但眼下其实真正涨价的卖家属少数,假设1KG的品增加了也就1.5美金的运费左右,而1KG的品售价基本不低于50刀了,故而大部分卖家选择的是不涨价,保排名也无可厚非。
FBM要保住利润会比较难,特别是5月份以后,小包裹就不能走T86了。反观FBA最主要的不是运费上涨,货代大多都是双清包税,货物是拼柜混装的会按照比较低的货值就行申报,这一些运费居多卖家还是能承受的,最担心的是贸易战逐步升级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是美国人如果之后消费能力下去了,卖货难度上升;
二是严查税务低申报;
三是要是欧盟也学美国这套,那亚马逊的路基本更难走了。
目前不少美国站卖家,都打算优化SKU,投入产出比不佳的、备货周期长的,打算搁置观望政策。同时考察其他站点,尽量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以下建议:
关税与物流成本攻坚:建议将部分高周转产品提前备货至美西第三方仓库,少量多批次补货至FBA,降低查验导致的断货风险。
平台选择的“双轨策略”:同意亚马逊仍是基本盘,但可尝试“亚马逊+TikTok Shop”组合——前者保利润,后者测新品,物流仍以本地仓为主,政策风险较低。
凛冬虽至,但跨境人最擅长的恰是在变量中寻找增量。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