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江苏大卖继续为大家详解海外仓布局策略!
特邀卖家 eBay江苏资深卖家—James詹 公司创始人 从控制物流仓储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使用第三方海外仓到自建海外仓? 自建仓的成本不一定低,卖家一定要算对、算好这笔账。 目前市场上做自建仓比较多的是工厂型卖家,因为他们需要大量囤货,使用第三方海外仓在超过免租时间后会面临高额的仓租收取费,仓租成本远远高于自建仓房租。 除了仓租,还有一项关键费用是尾程。尾程费用其实要看与当地物流商的谈判能力,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大部分以卖家身份进入的新入局者拿不到比第三方海外仓更优势的价格。另外,自建仓还有其他成本开支,如打包、人工、仓库的日常运营维护等费用,以及海外团队管理、合规风险等隐性成本,需要将这些费用都“打包”计算到尾程里。之后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比,是第三方还是自建仓库性价比高。 我们的经验是,只要周转做得好,其实使用第三方海外仓比自建仓划算,因为仓租这一块是可以节省不少的。而且管理好周转,提升规模和体量后也能进一步提高与海外仓的议价能力。假如体量不够大,即使做了自建仓,与物流商也很难谈到满意的价格。 自建仓是“重资产、高门槛”选项,我们观察下来一般是特定类型的卖家(如工厂型)或超大规模卖家(年销售额5亿人民币以下不建议)才具备可行性。对于大多数卖家来说,优化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提升周转率与规模才是降本的核心路径。 新品的海外仓分仓策略应该如何制定?是优先就近仓库测试市场,还是多仓平均备货? 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和情况: 首先,判断新品SKU重量段的运费差异。以美国为例,如果5kg以内的低重量段产品在2-8区(美国快递分区)的运费差异小,可以直接全量分仓备货,无需前置测试。超过该重量段在2-8区运费差异较大,则要精细化分仓布局,避免因某个环节成本过高而尾程成本侵蚀掉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仓库选择不能仅看头程运费,需综合计算仓库实际成本=头程+尾程+仓租+操作费。例如,美西仓的头程成本虽然低,但某些小重量段的货品可能会出现发美东的整体成本更低。同理,美南仓也可能在特定重量段具备成本优势。另外,在实际情况中各位卖家还要看使用的物流渠道以及商谈到的合作价,在具体重量段的费用上可能会有出入。 分仓模式通常有两种: 前置库存测试法 比如在美西仓前置25-30天的库存,先上架销售;后续根据前置期内美西仓的动销数据调整美西、美东仓库的补货量。这一方法侧重动销速度,优势是快速验证市场,避免滞销风险。 多仓统一开售 多仓到货后统一时间销售,确保全区域配送成本最优。一般来说,中小件卖家使用美东、美西两个仓库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大件,建议布局三仓,如美东+美西+美南,或美东+美西+美中,具体看订单分布情况。该做法可以将成本控制到极致,侧重利润的最大化。 第三,如何确定分仓比例,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大多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五五开”,比如美西仓50%,美东仓50%。其二,如果做过同样品类,则参考其历史数据,因为同样/类似品类的人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新品分仓策略需要基于产品重量段运费敏感性和周转效率动态调整,综合考虑平衡利润与动销速度。卖家可以根据所经营品类特点、公司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以及投放该产品的市场策略来选择动销优先,还是成本控制/利润最大化。 这里还有一个进阶的考量,当采用多仓时,除了资金成本和周转情况,还可带来隐性收益,比如缩短妥投时间、提供多仓服务、提高买家服务体验等,可以利好listing和帐号表现。
来源:ebay
欢迎扫码加入eBay招商群: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