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的运营小张盯着电脑屏幕上亚马逊的警告邮件,双手微微颤抖。邮件通知他经营的两家店铺因 "不适当库存" 被冻结,大量库存被标记为不可售,面临销毁风险。
这不是个例,近日有多位卖家反映遇到类似的情况,都收到了亚马逊发过来的的邮件提醒并发现账户经营受到影响。
从一个品牌到800店铺
综合目前网上的信息和卖家的反馈,此次封号潮的导火索,或和 AEDNX 品牌的一起涉嫌售假或侵权事件有关。
该品牌某店铺的违规行为触发了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CPSC)的召回调查,亚马逊系统在追溯过程中发现,该品牌授权链存在严重问题,供应链管理也疑点重重。更关键的是,同一 BG 标竟授权给超 800 家店铺,这直接触发了亚马逊的 “不适当库存” 调查机制,最终引发大规模封号。

图源:卖家社群
这一事件暴露出亚马逊平台治理的深层逻辑 —— 算法驱动的连带责任制度。在CPSC召回调查相关产品后,亚马逊为避免平台信誉受损,通过算法自动追溯整个授权链条,一旦发现风险点便迅速采取行动。
据了解,BG 标本是亚马逊为保护品牌权益设立的机制,品牌成功申请后,其他卖家跟卖需获得品牌方授权,能有效遏制恶意跟卖,为品牌营造健康销售环境。这一机制最初主要服务于大品牌或重点保护品牌。
但随着跨境电商竞争日趋激烈,“跟卖” 这一亚马逊特色模式成为许多卖家的噩梦。一些服务商由此发现了 BG 标的新用途 —— 将其改造为防跟卖工具。而按照亚马逊规则,品牌授权需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合作关系之上,且授权范围需与品牌方经营规模相匹配。
同一 BG 标授权数百甚至上千家店铺,极易被判定为 “滥用授权机制”,甚至可能被怀疑存在批量售假、扰乱市场的行为。因此,平台不仅处罚了涉事的 AEDNX 品牌相关店铺,还对所有通过该 BG 标授权的店铺采取封号、冻结资金等措施。
此次事件释放出明确信号:亚马逊对品牌授权和合规经营的监管正不断收紧,利用规则漏洞来牟利的行为有非常大的风险。
对跨境电商卖家而言,拒绝“歪门邪道”,专注于打造自有品牌,采用 “一店一标” 模式,才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不二之选。同时,在选择服务商和合作品牌时应“多留个心眼”,加强审核力度,避免因上游问题牵连自身店铺。
卖家遇 "无效文档" 需警惕
除此之外,近日,有亚马逊卖家在论坛发帖称,其在美欧站点的账户审核过程中遭遇了 “无效文档” 问题:提交的身份证、营业执照、银行对账单等资料被系统判定为无效,导致无法完成提交。
据该卖家反馈,在激活美国站点账户时,即便提交的身份证、营业执照图片与后台信息完全一致,系统仍会提示 “无效文档”,并指出 “输入信息与提交文件不符”,问题涉及公司注册地址等核心内容。

图源:知无不言
无独有偶,该卖家在欧洲站点的 KYC 审核中也存在类似突出问题:提交资料后,审核团队回复 “您提供的文件无法正常浏览,文件类型不符合要求”,银行账户对账单处同样显示 “无效文档”,致使审核流程陷入停滞。

图源:知无不言
对于这一情况,其他卖家看法不一。
有卖家认为,一次审核未通过别惊慌,建议该卖家 “查看具体不符合项后重新提交即可”。
也有卖家推测,这可能与亚马逊升级审核系统、提高资料核验标准有关。此前,部分卖家通过提交模糊文件、信息存在细微偏差等方式仍能通过审核,而当前系统或许已强化了对文件清晰度、信息一致性的自动校验。
需要注意的是,亚马逊对审核时效有明确规定:自首次通知卖家补充资料起,若 60 天内未完成验证,账户将面临商品停售、提现功能停用的处罚;若超期仍未完成,应收款项可能被冻结,且商品会持续处于停售状态。
对此,卖家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提交资料前,务必确保文件信息与后台登记完全一致;确保提交的文件为高清扫描件,避免因为图片模糊、存在反光等问题影响审核;严格遵循平台对提交文件的格式(如 PDF、JPG)的要求。
如遇反复报错,可联系亚马逊账户支持团队获取具体原因,以免因超期而影响账户的正常运营。
随着跨境电商合规监管日益趋严,亚马逊对卖家资质审核的力度持续加大。及时响应审核要求、确保资料真实准确,是卖家避免账户风险的关键所在。
本文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