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从来不是单纯的“把产品卖出去”。如果说欧美市场靠的是规则和标准化,那么像中东这样的市场靠的就是文化和信任。
小V在读电商在线的《瞄准中东土豪,这家“隐形巨头”卖爆2美元小东西,年销4亿》这篇文章发现香水行业在中东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它不仅仅是消费品,而是宗教、身份、礼仪的集合体。一个品牌能不能融入其中,取决于是否懂得尊重文化,是否能在文化差异中建立自己的优势。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企业在中东的香水生意经历了三次迭代:
靠成本和供给优势,做小B市场,赚第一桶金;
靠定制化与本地化,赢得大客户的信任;
借助电商和品牌孵化,走向全球化布局。
这背后,反映出一些适用于所有“强文化市场”的出海原则。
原则一:
理解文化,而不是改造文化
大多数失败的出海,根源在于 误判了文化。
很多卖家一开始以为“我在国内卖得动,就能在国外卖得动”;
结果把“柑橘清新”的香水推到中东,消费者却嫌弃太淡;
把“极简包装”的美学推向沙特,消费者却觉得没有体面。
文化是消费的底层逻辑。
你无法强行改变它,只能在它的土壤上生长。
建议:
在进入新市场前,把至少 20% 的预算投入到文化调研(消费习惯、宗教习俗、社交礼仪);
用小单试探,快速迭代,而不是一上来就大规模投入;
建立“文化镜像思维”——任何产品方案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它如何对应当地人的日常场景?
原则二:
用定制化建立信任
中东客户对香水的需求极为细分:婚礼用、节日用、祷告用……如果只推标准化产品,你永远停留在低价竞争。
图源:zuofun
卓芬的经验是:从2011年开始,转型做 OEM/ODM 定制,反而让客户越来越依赖,因为:
定制化=需求对接=信任累积
信任累积=市场壁垒
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认知:在文化壁垒强的市场里,信任本身就是核心资产。
建议:
前期不要急着扩大规模,而是用定制项目积累“案例库”;
在公司内部建立“客户共创机制”,让客户参与研发和设计;
把客户需求转译为供应链语言,形成自己的“配方数据库/解决方案库”。
原则三:
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
品牌出海的本质不是“卖货”,而是“解决客户问题”。
当卓芬发现,很多客户不仅要香水,还要品牌命名、包装设计、故事策划时,他们干脆延伸出 品牌孵化业务。结果发现:
客单价提升了;
客户黏性更强了;
市场情报积累更快了。
这说明,在文化型市场里,单一的供给并不够,你必须成为客户的 “赋能者”。
建议:
对B端客户,至少提供“产品+包装+故事”的整合服务;
对C端市场,提前规划分层品牌矩阵(低价、主流、高端),避免路径依赖;
思考你的产品在当地文化场景中能否演变为“象征”,而不仅是“物件”。
原则四:
线下打根基,线上放杠杆
中东市场很特殊,线下仍然是信任和关系的核心。卓芬早期就是靠跑批发市场、集市,一家家积累客户。
但当基础稳固后,电商渠道(阿里国际站、社交媒体、B2B平台)让他们对接到更多全球大客户。
这里的规律是:
线下是根基,线上是杠杆;
没有线下信任网络,线上转化率极低;
但没有线上,你又无法快速放大规模。
建议:
在中东,前3年必须投入线下网络建设(代理、分销、仓储);
同时逐步搭建线上渠道,把线下客户转化为线上关系;
保持“两条腿走路”,不要陷入单一渠道依赖。
原则五:
耐心是稀缺的壁垒
文化型市场的增长曲线,几乎没有“爆发期”,只有“渗透期”。
卓芬花了近20年,才走到今天的规模。其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耐心——每一个订单背后,都是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修正。
建议:
以5—10年为周期规划市场,不要指望“一年见效”;
把团队培养为“文化型组织”,而不是“销售型组织”;
接受“慢即是快”的节奏:在文化市场,过快扩张常常意味着失败。
从中东香水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行业的机会,而是一组普适的原则:
产品必须扎根文化
信任比低价更重要
渠道是迭代出来的
复杂性是护城河
出海是一场耐力赛
这些原则,或许无法保证你一定成功,但一定能减少你走弯路的概率。以上,就是小V的有感而发。如果你有更好的创业故事及经验分享,欢迎后台投稿哦!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