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跨境电商的“补税风暴”,让许多卖家倍感焦虑。
业内也出现了一个“税务迁徙潮”:部分卖家选择从大陆账号转为大陆账号但更新税务信息,部分改为挂靠香港公司,更有甚者直接将主体迁往海外。
一位资深跨境卖家指出:“过去许多大部分人采用的中国大陆主体直接运营模式,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税务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
小心触发亚马逊风控审核 部分卖家选择保留中国大陆公司主体,但重新规划税务架构。一些卖家认为这种方法相对稳妥,变更成本较低,主要适用于那些业务规模较小或主要市场税务要求相对宽松的卖家。 一卖家卖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法人不变,经营地址不变,只变了公司名称和税务信息和收款。营业执照11月4号下证,5号换的主体,7号4点收到审核通过信息。 开case,告诉客户只换公司抬头和税务信息和收款,客服会给你税务信息的链接,先填写税务信息。 填写公司名称,然后等审核。 填完公司信息会触发收款验证失败,重新出了一个新公司的对账单,上传验证几分钟就验证通过了。 根据市场反馈,这一方法目前失败率比较低,但是更换资料的过程会触发消费者告知法案,身份证认证、电话认证、银行认证等需要重新审核。也有个别卖家触发审核后,店铺被停售,显示调查中。 面对大陆主体的合规压力,香港公司因其较低的税率和较为简单的税制,成为许多卖家的折中选择。香港采用地域来源征税原则,仅对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的利润征税,且税率为16.5%,相比内地25%的企业所得税有一定优势。 但香港公司的维护成本高于内地。同时,香港银行开户门槛高、审核严,空壳公司或业务文件不齐全者很难成功,可能导致资金流转受阻。 那将业务主体直接迁往美国、新加坡、英国等目标市场国家,直接实现“本土化”是否可行呢。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本地化运营,避免许多跨境税务问题,但在发达国家注册和运营公司,法律、会计、税务申报等费用极其昂贵。另外将海外利润汇回国内个人账户,在各国都是严格的税务监管重点。 选择哪条路径,绝非简单的“哪个税低选哪个”,卖家们要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业务规模、长期战略。卖家在行动前,必须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业务能否支撑该路径的长期合规成本?我是否已充分理解并准备好应对其潜在风险?这一决策是否能支撑我未来3-5年的全球化发展? 在跨境电商的下半场,“合规”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竞争力。如果卖家们觉得有必要更换,可以寻求专业税务顾问的帮助,避免为了节税而踏入更大的经营雷区。 亚马逊上线独立购物平台 除了税务的事件,这几日亚马逊Amazon Bazaar也备受关注。 亚马逊近日宣布推出Amazon Bazaar,这是一个面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全新低价购物平台,独立于亚马逊主购物应用程序之外。亚马逊表示,Bazaar上的大多数商品售价低于10美元,部分商品甚至低至2美元。 据了解,Bazaar产品页面包含亚马逊的常见功能,例如客户评论和星级评分。顾客使用相同的亚马逊账户进行购物和结账,支持Visa、Mastercard和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支付。 可见,亚马逊在低价战场采取了精细化的双线作战策略。在欧美等高收入国家,亚马逊通过Haul平台主打20美元以下的商品,包括品牌折扣货。而在新兴市场,Bazaar则采取了更为极致的低价策略,主打10美元以下的白牌商品。 有业内人士对这一平台评价道:“在欧美成熟市场,消费者要便宜,更要品质与速度;而在新兴市场,价格敏感型用户则倾向于极低价和快速响应。对亚马逊卖家而言,Bazaar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新平台为中低价商品卖家提供了稳定的流量来源,也为品牌商家创造了清理库存的新渠道。”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