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菜刀已经控制不住了
今天有人在我群里爆出了
又是几个大卖账号和listing出事的消息,
其中包含了万拓的Vankyo+SNAPTAIN和一些大卖。
而万拓根据新闻报道,是去年10月26日完成了
来自于红杉中国的3亿元A轮融资,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操纵评论这两天又再一次登上热搜,
平台的菜刀是不想收的了,
因为总是有卖家剑走偏锋。
最近流行的Review + QA劫持
先上2个ASIN,
1个是B00TZHM50M,一个已经不可售的listing。
但是有2930评价和126个QA。
1个是B091N5ST77,新品榜第1名。
一样有2930个评价,
和126个QA。
不同的品牌,不同的ASIN,
但这两个listing的review评论和QA
完全一摸一样,内容也是一摸一样。
所以是<新品>劫持了另外一个老产品的评论和QA。
有的运营很聪明,
知道能劫持评价和QA,
克隆别的产品评价数和QA,
所以就开始克隆亚马逊官方的产品,
Echo dot(亚马逊智能家居系列)
自己上了listing,
然后迅速劫持亚马逊官方产品和Apple苹果等产品,让自己的产品的评价一下变成十几万。
这么聪明不考清华真的可惜了。
虽然官方这两天已经开始在整顿这个操作,
而我也已经知道是怎么实现的了。
实现的原理
我只愿意站在技术的角度来讲解一下,
我并没有要搞到天下大乱的意思,
只是希望能帮助大众了解现象。
站在<数据库>的角度来说,
评论和QA的索引应该都不是针对ASIN的,
因为针对ASIN的话,那么合并变体等操作,
就会变得不合理。
所以评论和QA数据是有独立的一个<索引>的。
而只要你能把自己的listing的这个<索引单位>变成与<竞品的索引单位>一样,那么你的QA和review都将会和竞品共享。
这就是后台的一个基本原理,<索引>可以<粗略理解>为评论和QA的<身份证>。
最近封号越来越狠
想起上一篇公众号《环球被申请破产只是地震的开始》,
评论区不少人仍然表达和点赞,
“大卖在美国那边弄办公室跟官方打交道,就是为了降低这类封号风险和摆平封号事故。”
今天万拓和其它大卖被收割一波,
其实应该是预料之内的事情,
至少我在过去2个月已经在公众号写过了2次,
说得很清楚,官方的行动方式和未来走势。
这回想要死而复生是很难的,
因为我认定世态已经变了,
官方也是要面子的,每次封你账号都跟玩似的,
说要回来就能要回来,那也不行对吧?
也有资深大卖会问,
“亚马逊不靠刷单还能靠啥?”
我拒绝告诉你是产品,
因为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还真不是产品。
因为我也知道良心产品也少有活路。
昨天有一个做3c周边的卖家在我办公室里交流,
应该是从15~16年开始做亚马逊,
并且一直专注在研发产品和私模,
但是也发出了一个感慨,
“现在就算辛苦,也赚不到钱。”
他们的产品经常被人抄袭,
就是因为他们设计得实在是太棒了。
其实产品,只是起点
很多人认为,产品是制胜关键。
其实我想要补充一下,
产品是让别人喜欢你的点,
消费者喜欢你,才是关键。
就算产品好,也会倒。
归根结底,
是因为品牌印象(消费者忠诚度)太弱,
没有多少品牌,能真正的“让消费者记得”。
就像你一样,
每天都拿着自己的手机壳,
但是你只记得是京东淘宝上买的。
消费者很难记得这些产品背后到底是哪个品牌,
因为平台,从不会把客户,拱手相让给卖家,
但卖家是需要客户的,否则无法与客户互动,产生粘度,没有办法告诉客户:“你瞧瞧,我们不只是一个亚马逊上的店铺,我们其实是一个有文化的公司。我们有售后,有慈善捐赠,有与网红合作等等。”
平台锁住客户,因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但是又想要培育卖家,孵化出更多的品牌。
而卖家需要客户,否则很难提高品牌意识,只会陷入一个恶性竞争/违规操作的漩涡,最后九死一生,根本没有办法成长起来。
平台希望品牌长大,但是平台又不能让你与消费者接触(你想想一堆搞违规操作的卖家可以做出什么事情来)。
而卖家的品牌成长的基础,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消费者的喜爱上的,所以需要与消费者更多的接触和沟通,偏偏是平台所不允许的。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驳论。
该篇文章为卖家之家特约作者“跨境小马哥”投稿文章,转载本文不得修改标题及原文,并保留来源以及原文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索权利。
猜你喜欢
3.357家电商平台预计营收120亿里亚尔,卡塔尔电商市场待掘金
{{comment.user.nickName}} (楼主)
{{comment.time}} 回复({{comment.child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 点赞({{comment.voteUpAmount}})